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茶樹的原產地在中國,中國茶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福建是烏龍茶鐵觀音的故鄉,有一千年的閩南茶文化歷史,是茶文化的發祥地,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比《茶經》早300余年,著名的蓮花峰及其蓮花茶構筑了一道獨特的僑鄉茶文化風景線。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風,明清時期,茶葉創新增多,開創烏龍制茶工藝,茶葉貿易漸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點綴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韻。
現代福建茶文化在繼承前人的基礎進一步發揚光大,種茶、制茶、售茶、品茶、賽茶等幾乎占據了茶鄉人的生活內容。制茶講科學,品茶有文化,構成獨特的福建區域人文特征。
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百姓生活,如此貼近,雅俗共賞,茶是一種深沉而雋永的文化。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文明傳承,使絢麗多彩的華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類歷史上,人們視茶為生活的享受,友誼的橋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發現與應用,曾給世界以震驚,為世人所矚目。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
連綿中國茶文化歷史,閩南茶文化凝聚著地理靈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類的創制要數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藝也數福建最奇,福建茶葉在中國茶葉發展乃至世界茶葉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為閩南茶文化精髓的閩南茶道,閩南茶道保留著古中國的茶道。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是茶藝,它包括:環境,茶葉、茶水、茶具、火候。而做為閩南茶文化精髓的閩南茶道已經具備以上的五點要求。
茶道講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彥曾說: "構一小房,相傍山齋,內設茶道,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永日平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努,不可少廢者。"這敘述的是古代文人騷士追求的清寂糊口。閩南人則愛鬧中取靜,擇街邊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廳堂一角 ,擺下茶幾,數人圍坐,會友聊天,治商生意;講究的廳里茶幾周邊,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現代沙發。
跟著糊口水平的進步,很多人在廳里布置了很多擺設,花瓶古玩,燃香播樂,增添雅致。萬石植物園內有很多茶室,有在樹蔭石凳,有在寺廟庭院,隨游客興致,擇席而坐,邊品著邊觀嘗天然,交談情心,十分得意。
而以太平巖寺的"茶人之家”最為清雅。'茶人之家”為王震題寫 ,它是福建省茶葉學會、省、市茶葉進出口公司以及萬石植物園合辦的品茶沙龍" ,供給烏龍茶的各種極品,廈門名點。游客至此小憩品著,低吟摩崖詩句:"洞口木棉飄墮葉,石頭石笑引流泉。卷簾遙岫層層出,望海輕帆片片懸。"回顧回頭廈門"小八景"的"太平石笑" ,漸進佳景,其樂無限。
茶以新為貴,優質茶葉是茶道的基本前提之一。閩南人大多愛喝烏龍茶,它是介于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形狀光彩青褐,故稱"青茶"。烏龍茶經沖泡后,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烏龍茶經沖泡后,口味醇厚。閩南人多愛選擇安溪的"鐵觀音"。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由于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明代許次經在《茶疏》中說“精茗,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边^去的廈門,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茶,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嶼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來水,因海堤建設,北溪引水至廈,經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變成軟水,符合泡茶對水之要求。
茶道講究火候與湯候;鸷蛑钢笏幕鹆,煮水時間的是非與湯候有關。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 "有水有茶,不可以無秋。非無火也,失所宜也。"是說品茗, 必須茶、水、爛者都好,缺一不可。
閩南的品茶行家燒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燒沸,謂之嫩;水開過頭,謂之老。用沒有燒開的水泡茶,茶葉中的水溶性物質不能盡數浸出咖啡堿、氨基酸、維生素等,茶湯不鮮美。水燒過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氣體不斷排出二氣化碳,同樣地茶湯缺乏鮮爽味。
若用回燒的開水泡茶,茶湯會有“熟湯味"。燒水過長,水分蒸發過多,開水中的鹽類物質含量相對增加,特別是亞硝酸鹽的含的相對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廈門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時間不宜過長,以3-5分鐘最相宜,泡得過長,茶湯內的多酚類會增加,帶有苦澀味。所以,廈門人泡茶,有"一
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之說。實在,沖泡烏龍茶兩泡便棄之真有點可惜, 一般可沖泡三四次。
本人摘抄至百文網茶藝培訓《閩南茶文化的介紹》,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供稿人:徐祺熠
編輯人:洪雅婷
校對人:何秋敏
審核人:高少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