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局限于施工技藝與物資運輸交通不便。建筑在當地人文歷史、自然環境、社會發展程度及物產特點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立足于建筑材料上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古人充分研究本土材料的特性并加以取舍利用,多數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建筑體。其中,閩南建筑也憑依著特殊的建筑材料使用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風格。
閩南人很早就開始了牡蠣養殖。牡蠣左殼攀附在巖石上生長,一旦選定永不搬家。因其表面凹凸不平易于咬合、自身具備一定自然膠結能力且在沿海地區大量養殖導致沿海地區蠔殼存有量頗大,便將其引為房屋墻體砌筑使用,即為人熟知的蠔殼厝。蠣殼砌墻多選用密鱗牡蠣、近江牡蠣和長牡蠣,一般采用混合砌筑法,墻體內部為磚外部為蠣殼。
蠣殼外部在實用性方面多體現在圍擋及保護內墻作用,甚至多見于高樓。例如同樣也有蠣殼建筑傳統的廣東,在《廣東新語》中言及:“樓基以堅石,其崇一丈七八尺,墻以磚或牡蠣殼,其崇五六丈!毕牃ぴ谕庥^美感上的優勢會更明顯。蠣殼中光滑的內壁被稱為蠔光,遠觀猶如魚鱗,頗具特色。
公司承建的"洋唐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設施項目
(鼓鑼公園)"【國家優質工程獎】
珊瑚石為沿海珊瑚礁石化后的產物。初被挖出時質地非常脆弱,需經風吹雨淋洗去鹽堿才可作為墻體砌筑材料使用。這種做法在澎湖地區比較常見,被當地人稱為硓古石(史書中多記為硓砧石),甚至曾被應用于臺灣府治等一些相對重要的建筑。硓古石在海島上也多被應用于防風墻的搭建,在惡劣環境中也可用于栽培蔬菜糧食。
空隙較多的珊瑚石多與砂巖、鵝卵石、灰塑等配合作為園林假山造景,這點在閩南園林及嶺南園林的體系中都應用頗廣。因石料體積偏小,多數以壘砌形式存在,形成山洞亦或是峭壁等多樣的形態,其中鼓浪嶼的菽莊花園的假山便是以珊瑚石做底。
剪瓷是以裁切彩色瓷片拼接形成平面或立體裝飾的一種房屋裝飾形式。在閩南地區的古建筑中非常常見,多用于寺廟及祠堂的屋頂和壁堵。一般正脊裝飾寶珠寶塔或葫蘆輔以雙龍,牌頭處會安排一些文戲或武戲的場景,垂脊有草仔或鯉魚,另有八仙、花鳥、獅子、爬獅等等諸多意向。
剪瓷制作會先用鐵絲鐵網制作出框架(古時候也用竹條,現今為了更耐用已經很少有使用竹條編制),有時會輔以水泥塑性,隨后用已剪好的碗瓷仔(古時候是用摔碎的瓷碗故而得名,現有針對相關用途特制的低溫彩色瓷具用于制作)粘貼在框架上對應的位置。最后對整體外形進行著色修整甚至部分漆金(多為角色裝飾),最終形成頗富立體感的雕塑裝飾用于裝點建筑。
在漳州龍海區隆教畬族鄉和漳浦縣存有玄武巖古火山口,保有大量的火山巖,故這一帶的古代民居中多以此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與海南省?谑形髂鲜芥偟幕鹕綆r建筑主采用氣孔狀玄武巖進行搭建不同,漳州地區多采用玄武巖與花崗巖混合砌筑(在非沿海區域也有與黃土胚塊混合砌筑)的方式來搭建房舍。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隆教畬族鄉的鎮海衛古城,在這個衛城中不僅民居中廣泛采用玄武巖與花崗巖混合砌筑,在城墻上也多是以此形式。如此設計除了白色的花崗巖與灰黑色的玄武巖混合砌筑整體觀感黑白相間外形觀感更佳,而且玄武巖防水、防火、保溫隔熱性能好與花崗巖表面硬度及抗壓性能特性互補,在夏季濕熱、海濱風大、海風高鹽高濕的環境情況下,完成兼具恒溫除濕及堅固耐用房屋功能需求。
除上文言及的幾種,可供考校的特殊建筑材料尚有頗多!伴}人以海為田”的生活特性從建筑的物料上深刻的影響著閩南古代建筑的發展脈絡,形成了兼具實用及美感的本土化風格,融匯了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尚有待人繼續發掘研究。
供稿人:何靜遠
編輯人:洪雅婷
校對人:何秋敏
審核人:高少琛